最新动态 NEWS
你的位置:恒达注册 > 最新动态 > 教廷内斗:新教皇还能把老教皇挖出来鞭尸? | 循迹晓讲
教廷内斗:新教皇还能把老教皇挖出来鞭尸? | 循迹晓讲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1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09

图片

主讲:赛艇队长

策划:赛艇队长

责编:马戏团长

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

图片

最近新一任教皇完成了选举过程,美国人普雷沃斯特当选,名号为“利奥十四”,这是天主教两千年来第一次有美国人当教皇。

图片

◇ 图为第267任教宗罗伯多·方济各·普雷沃斯特(利奥十四世),他是第一位出生于美国以及北美洲的教宗、第一位奥斯定会出身的教宗,也是继方济各以来的第二位出生于美洲的教宗

由于今天的教皇主要用精神信仰凝聚信众,没有实权,所以各位枢机主教在选举教皇时就进行的比较顺利,这要是换成几百年前,由于教皇的权力、地位、影响力都极大,使得教皇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中心,欧洲各大实力派经常会围绕着教皇选举而爆发频繁的内斗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◇ 图为教宗卡里克斯特一世(约218年-约223年在位)

图片

◇ 图为罗马的希坡律陀(约170–235年),罗马的一位主教,第二至第三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

从3世纪开始教宗内部就出现了分裂情况,此时甚至基督教还是一个非法组织,还在遭受罗马人的迫害。当时的信徒由于反对时任教宗卡里克斯特一世,于是自行选出一位新教宗希波律陀,如此分裂行为必然不被教会所接受,在一番内斗之下希波律陀失败并惨遭流放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波律陀与教宗达成和解,这番和解让他的支持者重新加入教廷,这才让教宗势力越来越大最终被罗马统治者所接受。如果没有这番和解,到时候一个四分五裂的教会能不能得到罗马统治者的认可,还很难说。

随着时间发展,罗马教廷在欧洲地位越来越高,教皇的身份也越来越尊贵,更重要的是教皇并不是通过血亲传承,而是通过选举产生,这样一来在选举过程中难免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,其内斗情况也就越来越多。

图片

◇ 图为教宗福尔摩苏斯一世 (约816年—896年4月4日)于891年10月6日至896年4月4日岀任教宗

尤其是9世纪末教廷为了内斗甚至都出现了审判尸体的行为艺术,896年教皇福尔摩苏斯一世去世,他生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衡各方势力,先是与东法兰克国王阿努尔夫结盟,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压制罗马本土的斯波莱托公爵家族。然而,这一举动不仅没能让他坐稳教皇宝座,反而让他在罗马贵族中树敌无数。等他去世后继任者司提反六世即位,他是斯波莱托公爵家族扶持的傀儡,上台后自然就对前任教皇的种种政策做出清算。或许是觉得这么做不过瘾,司提反六世甚至把福尔摩苏斯一世的尸体从棺材里抬出来,披上教皇的礼服,坐在教皇的宝座上,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审判。

图片

◇ 图为1870年,让-保罗·洛朗绘制的油画《教宗福慕与斯德望六世》

这场审判,又被称为“僵尸审判”,司提反六世亲自担任了审判长,他对着福尔摩苏斯的尸体,提出了一系列的罪名,包括篡夺教皇之位、背叛教会、违反教会法规等等,反正都是些生搬硬扣的欲加之罪。因为福尔摩索斯毕竟是被告,审判需要被告方发言,于是司提反六世指派了一个实习生当辩护人,结果就是在审判种实习生全程听着司提反六世的指责,偶尔说两句“教皇圣明”,在场的其他神职人员,也都害怕司提反六世的报复,不敢为福尔摩苏斯说话。

这场审判,说白了就是一场单方面的侮辱,是一场对前任政治对手的复仇。最终,福尔摩苏斯的尸体被判有罪,象征教皇权力的三根手指被砍掉,教皇袍被剥去,尸体被拖过罗马街头,最后扔进了台伯河。只是这场“僵尸审判”不仅没有让司提反赢得威望,反而激起了罗马民众的愤怒,毕竟谁都不是傻子,都能看出来他这么做就是为泄私愤,让自己过瘾,除了显得自己很小人以外没有任何意义。几个月后,一场暴动爆发,司提反被推翻,关入监狱,最终被勒死。福尔摩苏斯则得到平反,他的尸体也被打捞上来,以教皇的礼仪重新安葬。

“僵尸审判”至少还只在天主教内部引发动荡,而且及时的得到拨乱反正,没造成更恶劣的影响。这事儿要是和14世纪发生的事情简直是小巫见大巫,这一次干脆引来了教会的大分裂。

图片

◇ 图为教宗卜尼法斯八世(约1235年—1303年10月11日),1294年12月24日当选教宗,因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对法国境内的天主教会征税,卜尼法斯八世与腓力四世发生冲突,被俘3天

1296年,法王腓力四世由于常年打仗没有军饷,于是下令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,这就动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起了冲突。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,法王驱逐教会成员,教皇开出法王教籍,最后干脆腓力四世派士兵到罗马生擒了教皇,还让他骑着毛驴满大街游行,老教皇在羞辱中急火攻心,愤恨而死。随后1305年,在腓力四世的支持下,法国人克莱芒五世当选教皇,由于担心遭到意大利人的反对。克莱芒五世不敢去罗马就职,把教皇宫邸迁到意大利北部,靠近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。

图片

◇ 图为位于阿维尼翁的教宗宫

此后七十年里连续几任教皇全都依附于法王的权势之下,史称“阿维尼翁之囚”。在此期间,由于教皇为法王所用,政令不出阿维尼翁,大量教产无人管理被地方领主吞并。但是教皇庞大的团队还需要钱财供养,于是只好在能管辖的范围内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苛捐杂税,致使民怨沸腾。

1370年,意大利北部爆发了反对教会的大起义,教皇国危在旦夕。当时英法百年战争激战正酣,法国国王无暇顾及教会的事务,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借此机会返回罗马,摆脱了法王的控制,“阿维尼翁之囚”的时代彻底结束。可惜格里高利十一世还没来得及建立权威,清洗掉亲法神职人员,就病死了。

图片

◇ 图为教宗乌尔班六世(约1318年—1389年10月15日),于1378年4月8日当选教宗

图片

◇ 图为对立教宗克莱芒七世(1342年—1394年9月16日)在罗马教廷之外另立亚维侬教廷,引至教会大分裂

他一死教会立刻分裂,意大利本土的乌尔班六世和法国人支持的克莱芒七世相继自立为帝,并开除对方教籍,同时谁都没法推翻对方,以至于欧洲每个地方教区都是两套领导班子,民众给意大利教皇交完税了,还得再给法国人交一份。欧洲各邦国也纷纷站队,法国、葡萄牙、阿拉贡等国王支持克莱芒,英国、波兰、意大利邦国支持乌尔班。在这种站队中大家都意识到,这么斗下去除了让教会崩溃,人心浮动外没有任何好处,于是在法国的推动下,天主教廷召开比萨宗教会议,宣布两个教皇在选举的过程中不合规,予以废黜,另选亚历山大五世为统一教皇。但原来的两个教皇在各自一方的支持下,仍拒不退位。

图片

◇ 图为亚历山大五世(约1339年—1410年5月3日)

于是形成了三个教皇鼎足而立的局面,比萨会议不但没统一天主教,反而更加混乱了。直到1414年,神圣罗马皇帝西吉斯蒙德在英、法两国的全力配合下在康斯坦茨召开宗教会议,将三位教皇全部废黜,另选举马丁五世为新教皇,总算结束了分裂局面。

图片

◇ 图为教宗马丁五世(1369年—1431年2月20日)

天主教会的分裂虽说缝合了,可此前几十年的分裂已经给教会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。首先在政治上,马丁五世即位时,教会势力已经大不如前,马丁五世自己也明白,大家承认他的前提无非是他愿意做出权力上的让步,让各国国王更方便集中王权罢了,于是教皇被迫分别与各国君主订立协议,让渡一部分宗教权益,不再频繁插手各国内部事务,教会势力开始淡出世俗领域。

比政治影响更大的是思想上的影响,在教会大分裂时期,由于群龙无首,两派教皇经常给同一片教区下发不一样的思想指导,于是引起民众的思想混乱,一些宗教人员为了更好的进行传教布道工作,开始主动翻译圣经,英国的威克里夫将《圣经》由拉丁语翻译为英语,打破了教会对《圣经》的垄断。波西米亚的胡斯进一步宣称《圣经》才是教徒救赎的道路,而不是教会,并抨击教会利用什一稅、赎罪券等敛财手段压榨教徒的罪恶行径,受到了大量教徒的拥护。

图片

◇ 图为15世纪胡斯派骑士(左)与天主教军队战斗

这些信徒对宗教领袖的忠诚不亚于教皇,当教会用火刑处死了胡斯,此举引发了胡斯派信徒的武力对抗,持续十五年的胡斯战争由此爆发。胡斯派的抗争虽最终被镇压下去,但经历内部分裂和外部冲击的双重打击下,天主教会从此一蹶不振,在之后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也变成了顺水推舟的事情,自此天主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被彻底边缘化。

到近代由于教皇在政治上影响力减弱,精神领袖的职能更加明确,既然没有了实权,各国势力也就没必要插手宗教事务,这就使得教会内部的斗争越来越少。现在除了利奥十四以外,还有一些民间人士自成派系自立为教皇,不过这些声音只能给人们当个乐子听,不可能像几百年前那样,引来欧洲各国进行宗教站队了。而教会内部即便有不和谐的声音,充其量也就是思想交流,比如方济各和本笃十六关于是否应该优先服务穷人、是否该包容同性恋的讨论。其实每一次把分歧闹得动静太大,引来分裂甚至战争,都是因为背后权力进行渗透所导致的,当权力不再参与其中后,这些分歧也就变得纯粹且温和了。
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
(END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